2012年11月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闭幕后,新选出的中央领导集体参观“复兴之路”图片展,习近平总书记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作出形象性的阐释,称之为“中国梦”。
2013年3月17日,习近平同志当选为国家主席后,在第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的讲话,其主旨是“继续为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”,可见“中国梦”的实质就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,这是一而二、二而一的表述方式。
习近平同志在上述讲话中指出:“实现‘中国梦’,必须走中国道路。”
中国道路是从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的文明史中走过来的,谈“中国梦”需要和中国历史、特别是1840年鸦片战争以来170多年的近代历史联系起来。
鸦片战争以后,中国受到列强殖民主义的侵略,又有内部封建专制主义的长期压迫,因而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,成为民族复兴的前提。无数仁人志士苦苦探索,寻求民族复兴的道路,为振兴中华作出了可歌可泣的业绩。如:1898年戊戌变法是寻求民族复兴的一次失败的试验;20世纪初孙中山的民族民主革命思想,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里程碑地位。1949年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,站立了起来,建立起中华人民共和国。
中华民族怎样才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?能走资本主义的老路吗?不能,必须走中国自己的道路,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。中国人对此的认识是逐渐深化、全面的。闭关锁国不能实现民族复兴,夜郎自大更不等于民族复兴,只有改革开放的道路,才能使中华民族走向新的辉煌。
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,开篇就提出了民族复兴的伟大使命:“我们党必须坚定地站在时代潮流的前头,团结和带领全国各族人民,实现推进现代化建设,完成祖国统一,维护世界和平与促进共同发展这三大历史任务,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这是历史和时代赋予我们党的庄严使命。”报告包含民族复兴的许多重要的方面,反映了党和国家对民族复兴的高度重视。
历经党的十七大,到党的十八大,在其报告中指出:“在改革开放三十多年以一以贯之的接力探索中,我们坚定不移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,既不走封闭僵化的老路,也不走改旗易帜的邪路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,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,是党和人民九十多年奋斗、创造、积累的根本成就,必须倍加珍惜,始终坚持,不断发展。”
在上述历史背景下来看“中国梦”,我们就会深刻地理解:“中国梦”的实现不仅要求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物质的丰富,重要的是“人”自身的提高,真正做到“以人为本”,为人、人民的全面发展准备必要的条件。
人、人民才是社会的主体。社会的发展,归根到底是为人、人民创造幸福的生活。民族由个人组成,民族的复兴不是抽象的,应体现在构成民族的人民生存发展的状态之中,具体体现在一个个公民的身上。一个民族,只有她的民族利益与个人权利高度统一起来,才能焕发出永不衰竭的生机。因而实现“中国梦”,必须坚持“以人为本”的科学发展观。
习近平同志在前述讲话中还指出:“实现中国梦必须弘扬中国精神”,这就是:“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,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。”
在我国,以爱国为核心的民族精神,其塑造和影响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。早在两千五百年前,我国早期儒学提出了“人格”观念,指的是君子的道德品质、文明素养和精神风貌,简言之,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道理。公元前202年建立的西汉王朝,以汉族为主体的统一多民族国家得到巩固,以文明和富强的政治实体而闻名于世。这个时期,“人格”观念被提升,形成了“国格”观念,指国家民族的统一和尊严,体现了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。
我国古代的爱国主义主要反映在维护国家的统一上。早在两千多年前,中国就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。两千年来,尽管出现过多次分裂,但与统一相比,分裂的时间是短暂的,统一是中国历史的主流。而且统一的范围越来越大,越来越巩固。
中国的统一与辽阔的疆域,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开发的。中华文化也是56个民族及其祖先在几千年的发展过程中共同创造出来的,其中汉族居于主导地位,每一个少数民族都作出了自己的贡献。在我国历史上的民族战争中,涌现出杰出的领袖人物,有的是在反侵略战争中英勇抵御异族进攻,保卫了本民族人民的家园和生命财产安全;还有一些在保卫中华民族的战争中作出了贡献,如明代抗击倭寇的戚继光,从荷兰殖民主义者手中收复台湾的郑成功,鸦片战争中的林则徐等。
在我国近代历史中,中华民族曾被当时所有世界列强欺凌,但没有被任何一个侵略者征服、消灭,相反,终于找到了民族复兴之路。可见,中华民族自身有一种生机,一种永不衰竭的精神活力,这就是中华民族的精神!
这种精神在中国历史上生衍发展,世代相传,构成了民族精神的若干主要理念,如天人和谐、道法自然、居安思危、自强不息、厚德载物、以民为本、诚实守信、仁者爱人、尊师重道、和而不同、日新月异、天下大同等。这些理念使中华民族能够在思想上超越现实的局限,展现出追求伟大理想的力量。中华民族如果完全沉浸于现实,就会失去憧憬未来的动力。这些理念,孕育了今天的“中国梦”。由此看来,“中国梦”既是中国历史上民族精神的生动写照,又是今天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推动力。
(作者张岂之,西北大学名誉校长、清华大学、西北大学教授)